叶圣陶先生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是写作从思想落实到笔头的过程。人有了思想并怀有表达欲望,写作也就有了开端。
文章固然存在高下之分,不过没有人是天生的作家,写作水平当然需要通过后天的指导和训练来提升,今天与大家探讨的写作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热心警醒。
读范文不一定对写作帮助最大
对写作帮助最大的除了阅读,还是阅读。阅读除了可以丰富写作的内涵,对写作技巧的帮助更是毋庸置疑。但这里所指的阅读,不是范文,也不只是所谓的优良读物,而是广泛的阅读、大量的阅读。
范文容易局限我们的想象空间,尤其模仿力强的同学,很可能因为常参读范文,写作变得制式化,以至于后来难以超脱这框架。其实阅读对我们的帮助不只于写作,它可以增强我们的思考、学习能力,受益的不仅是文科生,对理科生的帮助也很大。而拥有阅读习惯的同学,不只写作能力好,在其他各科表现都很优异,阅读真的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否真的读懂了书?
在问这问题时,如果我们在每看完一本书都要写篇读后感的话,一定没有人会愿意去阅读。而且,一本书所影响、所给予的,有时并不是在当下,它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同样一本书,常会因为阅读的人不同,所得亦不同。像一些西方古典名著,我们感兴趣和所关注的重点就不可能相同。所以,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心得的书写是分开来的两件事,千万别让读后感干扰了阅读的乐趣。
我们是不是把写作过于“功利化”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鲜少有人能在写作中真正享受书写的乐趣,为什么呢?
也许是我们给予写作太多的名目,考试、分数、比赛,当要下笔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别人会怎么看待?阅卷老师会怎么评比?这和躲在房间里写私密日记、写情书的心情完全不同,如果写作仅只是一种记录、一种抒发和享,那么它应该不会让我们如此怯步。如果写作只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它就像呼吸、说话一样自然,那么我们就不会将它视为一道坎了。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写作时千万别心急,只要我们愿意写并经常写,日复一日思考逻辑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
不一定要等待灵感的到来
与其等待灵感,不如多去观察。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确实会灵光乍现,思绪奔腾不已。但灵感绝对不是天上莫名其妙掉下来的礼物,而是平时接收、长时间累积下来的资本,在思维触碰到某个范围时,相关的信息便蹦跳出来为你所用。若平时对周遭环境、时令变迁、人情世故均无感,那么就算枯等数日,灵感也不会从天而降。
所以平时我们要多听、多看,多去感受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包括季节的更替、大自然风景的变幻,以及观察人与物的特色。当然,别把它当成刻意的一件事,而是我们自发的去感受和体会,让观察变成一种习惯,让感觉变得更为灵敏。当我们具有灵敏的感官及观察力时,对写作绝对有加分作用。
写作这件事应该是人的本能,只要用心,任何人都可以像呼吸、说话一般地写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我们别把写作赋予太多的名目或意义,写作其实可以是很自然、很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