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你可能会忽略掉一件重要的事

 举个例子说,比如在考试来临之前你有两个复习计划。很多同学会将自己一头扎进学习中,甚至十几个小时不出来,一口气做完这些计划。还听什么歌?娱什么乐?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发出多么疲惫的信号,他们总能完美地催眠自我。结果呢?精神倦态,学习低效。既没休息好,也没学习好。千万别企图用学习的时长来弥补学习的低效,这只会陷入死循环。而聪明的同学,会在集中全部精力完成第一项计划后,将自己从学习中抽离,尽情地去玩会,玩够了再投入下一项学习计划。一个不懂休息的人,一定也不懂学习。 此刻,热爱玩命学习的你一定会说,这凭什么?说好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呢?很好,保持这一腔愤懑,我们一起理性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原因。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6—12分钟。起初投入学习时效率很高,一个半小时后会达到顶峰,然后开始急剧下降,两个小时后会跌至低谷。 前几分钟你在蓄力,90分钟后你的精力消耗殆尽,再怎么努力输出,效率都约等于0。换句话说,在疲惫状态下,就算你意志再强大,强迫自己继续学习,也都是无用的。只有主动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让你更高效。 休息,也一样需要全神贯注。倘若这时你依旧想着未完成的学习计划,一定会心怀愧疚。带着这种愧疚感休息,你做什么都是累的。比如冰淇淋拿在手里,本该好好享受美味。大脑突然飘出一个声音:名词解释还没背完,还在这吃吃吃!于是你开始很有负担地吃冰淇淋。 刷微博,刷新了一条又一条消息,笑得前仰后合。大脑突然飘出一个声音:高数题还没做完还在这刷刷刷!于是你开始很紧张地刷微博。带着沉甸甸的负重感休息,实际上一秒钟都没轻松过。 休息时的负担和紧张感,会给你造成一种压迫:我这一刻在休息,但我下一刻要去学习。你会频繁盯着钟表,纠结休息的时长,多休一分是一分,于是一拖再拖。然而聪明人在休息的时候早就把学习的事忘光了。等休息结束了,回归学习就会很干脆。一个是“玩够了,该学习了”的积极态度。一个是“还没玩够怎么又要学习了”的消极态度。 每天刷朋友圈都觉得窒息——你的同学、朋友、亲戚、甚至是不太熟的同龄人,每个人都比你成功,且都比你努力。或者每天起床,都恨不得再次昏过去长睡不起——现在的自己,距离理想中的自己还差十万八千里,除非筋斗云,否则直升飞机都撵不上。 简直无法直视,一秒钟都不能忍了!然而,你大多数的时间都只是用盲目的努力来掩盖焦虑,不断地重复低效的学习。最后再用“我已经很努力了”来总结自己的低效所带来的平庸。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成功人士承受的压力比普通人更大,但他们更懂得从压力中放松与恢复。 所以,导致你低效的不是学习的时间太少,而是不会休息。那么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你就需要调配你的精力——在精力最旺盛时做最重要的事,把琐碎的事固定一个模式,用最快的速度解决。当精力耗尽,及时休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