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最不值得炫耀的东西

有次上网,打开QQ对话框,发现一个同班同学刚更新了签名:“努力是最不值得炫耀的东西。”

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好久,觉得眼前的这十二个字真是打了朋友圈里好些个熟人的脸。

这哥们在我隔壁宿舍,正准备升本科,平时交流不算多,也就是去他们宿舍玩的时候才聊上两句,倒是常常在图书馆碰面。他性格直爽,爱说话,但印象中总是坐在那里独自看书或者写作业的样子。他的努力很沉默,没有丝毫炫耀的意味,平时也不算太活跃,但每当想起他来,总是满怀着肯定。

你的朋友圈里一定也有那样一些人,满屏正能量,一张自拍配一句自我勉励的话,笑得十分的美。

并不是对于他人的自我勉励进行苛责,而是时常见到许多人背书打卡之后,忽然就消失了踪影,或是晒了三天图书馆的座位和考级卷子之后,忽然又回到了原状。

努力本来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是年轻人应该有的状态。无奈渐渐有了表演的成分,意味就单薄了起来。

这几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少说多做。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交代,给别人一个惊艳的结果,成就感远大于无数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

2

评价他人之前,我先自我检讨。我自己以前也没好到哪里去,总是在一件事情还没做好之前就急着把一些小挫折和小情绪和盘托出,仿佛遭受了天大的为难,结尾还给自己一个升华总结:“没关系的,我是努力的,努力的人最幸运!”

现在想想,那个哥们真是太沉不住气了呀。

记得以前参加学校的创业比赛,见到很多充满想法的同学,所涉及的创业范围也让人大开眼界,有宠物信息应用类的、数据处理类的,还有拍摄VR作品的。在感叹完我们同学都这么有才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评委的点评。一个同学在台上大谈团队如何努力经营、未来的前景多么好、这个计划将会涉及千万规模的融资,台下评委毫不客气地发问:“那你告诉我,你们现在的效益怎么样?有没有一些成功的合作案例?”

其实,同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老师直白的问题面前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我旁边的一个女孩子撇撇嘴:“这个评委老师提问好直接啊,都不给别人面子。”

另外一个学长忽然补上一刀:“这很正常啊,因为是创业比赛啊。”学长说,虽然这样的问题显得很功利,很不留情面,但是作为一个商人来说,他最关心的不是你多努力地去展示你的产品,而是最终的效益。你说那么多宏大的东西,都不如直接给出一个实在的数据来得动人而有说服力。

这个世界讲究效率和结果,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冷酷无情。可能一件事情的结果足够惊艳,别人才有兴趣去追究过程的细枝末节。一开始就鼓吹得天花乱坠,很难保证结果的惊艳程度配得上过程的张扬。

努力这个概念太虚了、太抽象了,描摹不出一个具体的方法论。但是一味地炫耀和放大,却与实际付出不相匹配,就会显得廉价起来。

3

想起有个学妹曾告诉我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那种泡图书馆一定要发条朋友圈纪念一下的讲究“仪式感”的年纪了。

她说,“来图书馆看书的前两天,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就情不自禁地想‘炫耀’一下。但是,当来图书馆成了习惯,根本就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

我笑,这就像每天去食堂吃早餐的同学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基本不吃早餐的同学偶尔去了一次食堂,才会发个朋友圈说“我今天竟然去食堂吃早餐了耶”。

过程通常是沉闷、平凡的,日复一日,可能毫不起眼。偶尔自我鼓励鼓励就好,没必要当作天大的事情自我感动。有时候,被我们过度提及的“努力”二字,往往门槛很低,并不是我有你没有的奢侈品。其实,努力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只要有了渴望和意愿,你也可以做到很努力。

今天看见朋友发朋友圈说,自己正在一个爬坡期。我很喜欢这样的比喻,带着一些阻力前进的时刻,恰好是最让人劳累又清醒的。大家都有各自的选择,在自己认定的那条路上匍匐向前,就是令人欣慰的。

索性就带着自己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吧。和自己比,一点一点地向前进,慢慢地雕刻自己。毕竟,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是一件多么让人上瘾的事情啊!

那些未曾到来的、正在日益清晰的、从心底升腾起来的渴望,以及那种始终雄心勃勃的进取状态,才是一个人不加炫耀却能格外耀眼的光环。


分享到